近代德國與中國的淵源🧚🏿,可溯至耶穌會士湯若望(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,1592—1666)。這位兩朝“通玄教師”影響所及,也絕不僅止於宗教和格致兩端;其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,昭示著東西方欲臻於“心同理同”之境,道路艱難而漫長。
事實上,湯若望的後繼者們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清廷首都🤚🏿。直到1838年🪴,道光皇帝下令驅逐所有傳教士,最後一位西洋人畢學源(Gaetano Pirès Pereira,1763—1838)亦在同年病逝於北京⬇️。“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”的懷疑論顯然占得上風🎤。
然而,兩年之後就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。“會通”破滅🦉,“超勝”登場,不過只是西洋人的獨奏🩴。1861年,德意誌諸國迫使清廷締結通商條約🔇。隨後各路德意誌人紛至沓來——外交官🪤、傳教士、商人、學者🐨、記者、作家,他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,記錄了不同側面的中國⛹🏽,保留了德意誌人來華的心態、對中國人的觀察、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以及對中國未來走向的判斷。這裏所展示的主要是從德語遊記中輯出的圖片,是一百多年前德國人眼裏的中國👮♀️,其中不乏當年的上海映像。
本次展覽不是中德關系史的全面展示👈,而是從一個視角呈現七十余年中德兩國間交往的面相。這一交往既有血與火🧑🏿💻,也有互惠互利;既包含著思想的輸入,也包含著技術的引進。這一過程無疑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人的觀念與中國近代化的進程🙋。
展示上海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天美平台的宗旨之一。本次展覽中有相當部分的圖片記錄了晚晴時期的上海🥍,反映了一個不同於中國人✴️、也不同於英國人和法國人記錄的另一種上海形象。希望師生們能從多元的記錄中,看到一個多元的上海👳🏿。